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发展规划
 
乐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2/1/3 14:47:59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乐都的重要时期,也是努力争取建设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加快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按照“四个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本《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指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也是带领全县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创新、跨越发展的总指针。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省、地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青海藏区发展、扩大内需等历史机遇,全面实施“科教兴县、项目带动、蔬菜立县、工业强县、可持续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县域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4.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5.31亿元,年均增长13.92%,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0.9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13148调整为213445;人均GDP4888元增加到12189元,增长2.49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45%,至2010年达到734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87%,至2010年达到8.03亿元。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现规模,全县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9.9万亩(含复种),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6.1万亩,总产量达到50.1万吨。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万亩,日光节能温室达到4.5万栋;设施畜牧业规模持续扩大,生猪和家禽保持稳定增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96.6万头(只),畜产品产量达到3.6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33.06%35.8%。绿色产业发展迅速,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个,认证产品5个,乐都长辣椒、紫皮大蒜、食用菌、大樱桃等品种已经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种和优势品牌。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7.58亿元,同比增长6.6%

----工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型工业,先后建成金鼎水泥、康泰锻铸造、盛基硅业、烁华铁合金等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装备制造工业园乐都分园区、汤阿工业集中区、汉庄工业区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8亿元,年均增长33.1%。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9.3亿元。全县新培育产值过亿元企业6家,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7200人。初步形成以冶炼、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产业格局。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就。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83%,五年累计完成58.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23倍。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交通方面:扎实推进县乡道路改造、农村公路硬化和独立桥梁建设“三大工程”,总投资达4.5亿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436公里,其中,柏油路面651公里,乡村道路硬化1610公里,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和109国道为主干、县乡公路为支线、乡村道路为基础的综合交通网络。水利方面:投入3.3亿元,重点实施了李家、中坝、盛家峡、大石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峡、深沟等渠道改造,农村人饮,农用渠道改造,水土保持以及湟水河河道治理等水利工程,解决和改善了21.06万人、21.6万头(只)牲畜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6平方公里。市政方面:共投入资金5.85亿元,建成县城东大桥、南北滨河路、中心广场、碾伯广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市政设施,水磨营大桥、河湾大桥正在建设当中,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4%生态方面:林业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五年累计人工造林5779公顷,封山育林12301公顷,新增育苗面积565公顷,四旁植树981万株。林业累计投资达0.78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突出抓好“两基”巩固,加强高中和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教育累计投资达1.5亿元,实施了中小学校舍改造、职业学校实训楼等一批重点工程。 2010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87%。完成县医院扩建、二医院新建、中医院整体搬迁及11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建成334个村卫生室。五年间卫生事业共投入建设资金0.5亿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9.7%,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得到巩固和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05‰以内。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97%。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建成县城篮球馆及高标准体育场,农村文化站20个。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4%,达到1264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7.93%,达到4582元。

1  “十一五”时期乐都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完成情况

绝对值

年均增长(%

绝对值

年均增长(%

县域生产总值

亿元

29.3

13

35.31

13.92

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1

15

58.1

23.8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0.54

13

0.73

19.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7

10

8.03

17.87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3.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30

8

12640

12.64

农民人均纯收入

3540

12

4582

17.93

人口自然增长率

6

3.05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东部产业转移,支持青海藏区发展,打造“兰西格”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产业布局、人才开发等方面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发展,这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和重要支撑。

----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推动“四个发展”,加快实施“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打造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海东工业园区等重大举措,为我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加快推进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和乐都工业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日益增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具备了加快跨越发展的现实基础。

----当前,全县上下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思想更加统一,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突出特色搞开发的信心更加坚定,集中精力抓项目的作风更加扎实,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为“十二五”及更长时期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缩小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差距的难度较大。二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难度和压力很大,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所占比重高,产业链条短,发展层次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缓慢,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城市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低,产业支撑能力不强。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和压力大,改善民生任重道远。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水平低,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努力化解各种困难和矛盾,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走出一条符合乐都实际、具有乐都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乐都。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规律、新特征、新趋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稳县、新型工业强县、生态宜居立县、科技教育兴县、文化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河湟文化古都,以新型工业、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生态宜居的海东地区中心城市。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打造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乐都工业园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加快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打造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先导区;加快教育园区建设,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育特色服务业体系,着力打造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支撑的青海东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社会繁荣稳定,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优美和谐,为加快推进“四个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遵循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趋势,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努力探索和闯出一条符合乐都实际、具有乐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跨越发展,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集聚优势、后发优势,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快速扩大经济总量,努力缩小与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两型”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加快南北山绿化和湟水河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和谐发展,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切实解决好全县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打造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为契机,把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相结合,通过统筹兼顾,促进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把科技教育兴县、体制创新作为实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集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特色工业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园区共建、企业共享”的理念,紧紧围绕工业园产业定位,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并举的办法,加快项目的集中布局,科学布局园区功能区域,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形成现代特色工业产业集群。

----坚持先行、先试、先导原则,全力以赴实现“十二五”制定的各项目标。坚持敢闯敢试、边干边试的发展理念,大胆推进各项改革,积极谋划高原现代农业先试、新型工业化先行、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先导,推动乐都经济社会大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济总体水平大提升,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双双实现跨越发展;产业发展大跨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改观,城市化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居民生活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快速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成效显著;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繁荣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进入全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

二、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

----社会事业: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岁。

----改善民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 

----可持续发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9%,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8万亩;单位GDP能耗控制在省、地下达的目标之内;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重点镇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理。

2  “十二五”时期乐都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单位

2010

 “十二五”预期目标

指标

属性

绝对值

年均增速(%

县域生产总值

亿元

35.31

100

18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

213445

135235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0.73

1.82

20

预期性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8.1

257.48

35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03

19.98

2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640

20400

10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4582

9200

15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3.05

6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75

4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

24.7

32.9

约束性

注:〔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完成数。

 

第三章        基础设施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拓宽社会融资渠道,促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民生工程建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批基础性和功能性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交通

 

以“五横一纵十一出口”为主要建设内容,构筑以高速公路、国道为主干,通县道路为连线,县乡公路和乡村道路为网络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三级路网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县乡公路等级化、乡村道路硬化。“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互助—乐都—化隆等级公路、109国道过境路改道、鲁大线升级改造、乐都-共和-达拉公路、主要景区旅游公路、园区道路、骨干矿山道路、高速公路柳湾出口建设、湟水河独立桥梁建设、县城湟水大桥危桥改造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乐都至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碾伯镇至平安镇段一级公路。至2015年,全部完成354个行政村的村道硬化,农村重点种养区道路建设;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469公里,新建乡村桥梁121座,改建桥梁27座;新建县城一级汽车站1座,二级站1座,开通县乡公交线路,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专栏1

●五横:京藏高速公路、109国道、鲁大复线、南山大通道、北山大通道;

●一纵:乐化公路至乐互公路;

●十一出口:京藏高速公路东西出口,109国道东西出口,鲁大复线西出口,南山大通道东西出口,北山大通道东西出口,乐化路、乐互路南北出口。

 

第二节  水利

 

继续实施湟水河治理、灌区配套和节水灌溉、农村渠系配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抓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好湟水河及次级支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流域治理等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引胜和下杨家水源工程建设;配合做好引大济湟北干渠建设工程。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扩大灌溉面积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

专栏2

●灌区改造工程,投资26532万元;

●中低产田改造,投资2823万元;

●新建饮水安全工程,投资8435万元;

●新建节水灌溉建设工程,投资30210万元;

●新建湟水河及二级支流防洪工程,投资20900万元;

●新建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3366.6万元;

●新建集水利用工程,投资1500万元。

 

第三节            能源

 

积极引进和支持大型电力企业在我县建设热电及热电联产项目,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有序开发湟水干流和次级支流水能资源。以适度超前为原则,新建和改造变电所,重点建设阿兰330千伏电站增容改造工程,扩大装机容量,增强供电能力,完善供电网络,提高供电质量,促进供电企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实施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建设、太阳能利用、风力开发等项目,积极推进天然气管网由县城向周边乡镇地区延伸。

 

第四节  信息化

 

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和完善通信和信息基础网络覆盖面、功能及安全需求。突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围绕面向城镇、面向农村、面向民众,推进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和深化应用。加快实施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空白乡镇的邮政局所补建工作,增加营业网点,扩大覆盖面,提供快速、便捷的邮政服务。重点解决教育、广播电视、劳动就业、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档案工作、社区服务及城镇市民、农村农民信息需求,使信息化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产业兴起,服务城乡社会。

第四章       特色产业

 

第一节 现代农业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效益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高原绿色农业、高原科技农业,以建设青海海东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乐都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推动全县农业跨越发展,力争在加快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走在全省前列,到“十二五”末,把乐都建成全省最大、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引领、带动和辐射全省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引擎。 “十二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

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以建设青海海东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用市场经济手段经营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五个转变”,即: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由传统耕作方式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单纯的原产品输出向生产加工流通方向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着力培育“一园”、“三带”。“一园”,即:全力抓好乐都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三带”,即:以川水沟岔地区为重点的蔬菜果品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带;以浅山地区为重点的全膜双垄马铃薯种植、牛羊舍饲圈养产业带;以脑山地区为重点的马铃薯种薯繁育、油菜种植、生态养殖产业带。全力打造两大农业精品:无公害特色果蔬产品、富硒农产品。做强六大优势农产品品牌: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地膜马铃薯、大樱桃、食用菌、生猪。

专栏3

    川水沟岔蔬菜果品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带:

乐都紫皮大蒜5万亩,总产7万吨;长辣椒1万亩,总产3.5万吨;地膜马铃薯3万亩,总产7.2万吨;大樱桃100万株,总产2万吨。生猪存栏20.36万头、奶牛存栏1万头、禽类存栏55万只、鱼产量0.05万吨等规模化、特色化养殖。

    浅山地区全膜双垄马铃薯种植、牛羊舍饲圈养产业带:

全膜马铃薯15万亩,总产32万吨;板蓝根、柴胡、黄芪、大黄等1万亩。舍饲圈养牛1.8万头、饲养肉羊20万只;种草面积20万亩,套种复种10万亩。

    脑山地区马铃薯种薯繁育、油菜种植、生态养殖产业带:

油菜种植5万亩,总产0.5万吨;马铃薯种薯繁育10万亩,微型薯400万粒。饲养牛3.4万头,饲养肉羊28万只。

二、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根本趋向,把握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加快对外开放与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型现代农业、城郊型的精品高效农业,进行高附加值的农畜产品生产,形成农业优质化、标准化生产基地,显著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区域发展优势。到2015年,园区总投资达到10亿元,年均投入2亿元以上,将乐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集技术引进研发、试验示范、交流合作、展示培训、加工流通、推广辐射、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具有先导性和引领性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专栏4

    乐都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定位:集优质高产栽培、标准化养殖、现代物流、农业技术示范、培训、辐射推广、科普教育、观光休闲为一体,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和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功能:研发及科技推广功能;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功能;教育培训功能;示范、引领和辐射功能;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功能;科普及休闲观光功能;综合服务功能。

布局:以雨润深沟为中心,总面积0.5万亩;示范区:以湟水河两岸流域地区为主,建设50个标准示范园,面积5万亩;辐射区:辐射湟水河谷地带、南北两山,面积50万亩。

建设内容:集约化蔬菜育苗区、高效种植展示区、花木生产加工区、蔬菜加工贸易区、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及转化中心、农业科普观光服务中心、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青海海东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与管理中心(乐都雨润深沟)。

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把发展设施农业、避灾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避灾农业。加快浅山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广全膜双垄种植技术,到2015年,全膜双垄马铃薯栽培面积达到15万亩,川水沟岔地区建立3万亩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2万亩地膜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建和改造日光节能温室 5万栋,累计达到 6万栋。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准农业。以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为先导,狠抓畜禽良种工程和规模养殖示范村户建设,重点扶持保温畜棚、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禽良种化进程,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到2015年,全县形成以农户养殖为基础、规模养殖为主体、大型养殖为引领的设施畜牧业格局。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附加值为主攻方向,重点扶持集仓储、物流、加工为一体的粮油深精加工、肉制品、乳制品、马铃薯加工、果品蔬菜加工保鲜、饲料加工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以 “基地+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培育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自主品牌、产品独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质量效益高的地区、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

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创新机制、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大19个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354个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点建设,鼓励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和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到2015年,全县标准化生产面积5万亩,建立海东地区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1个、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产业中心区检测点20个;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大动植物疫病预测预警服务功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组建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到2015年全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00个;积极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支持农基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和农超对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一乡(镇)一网。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二节 新型工业

 

坚持“新型工业强县”战略,紧抓海东工业园区建设机遇,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打造新型工业化格局。重点发展铸锻造、模具、装备制造、特种玻璃、新型建材、热电及热电联供、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到“十二五”末,把乐都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左右。

一、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海东工业园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乐都装备制造产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技术人才优势,坚持“规模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和“用地集约、产业聚集、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强化与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的产业配套与协作,加快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生产装备水平,完善配套优惠政策,重点加快康泰铸锻形成年产10万吨铸铁件、40万吨挤压钢管、10万套平衡轴、8万吨模具钢及模具的产能,开发生产工程机械配件、汽车轮毂和发动机壳体等高附加值产品,尽快形成年产460万件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年产8000条推土机、挖掘机履带、链轨生产线,年产30000对机车车辆轮对生产线,着力打造铸造——锻造——机械制造一体化产业集群,使其尽快成为全县投资环境最优、发展空间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的工业主阵地。把乐都工业园建成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紧、配套能力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西北地区一流的新型装备制造工业基地。

二、改造提升冶炼工业

加快汤阿工业集中区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和企业重组,积极推进冶炼行业的结构调整,向装备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行余热利用技术,降低能耗污染,提升产业集中度,形成铁合金产能50万吨,碳化硅产能10万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碳化硅、铁合金的精深开发,在工业硅、硅系列产品开发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提升冶炼工业。坚持“统筹规划、整合集聚、提升水平、增加效益、环保节能”的原则,加快老鸦粉体材料生产区产业升级,提升装备水平,实施技术改造,重点发展新型粉体材料和墙体材料,壮大产业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提高综合效益。实现工艺装备由落型后向高科技先进装备转变,产品单一低值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方向转变,资源消耗型向环保节能型转变。

三、加快发展建材工业

加快打造乐都工业园西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市场运作”的原则,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加快产业集中,提高技术含量,打造知名品牌。玻璃产业园重点建设两条600t/d.Low-E浮法玻璃生产线,一条超白、超薄玻璃生产线,改造乐天玻璃公司格法平拉生产线生产特种玻璃,力争三年形成规模,到2015年,全县玻璃总产能达到1150万重量箱。加快建设玻璃精深加工区和物流园区,玻璃加工转化率达到30%。继续实施好金鼎水泥年产24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年产30万吨建筑石膏粉、20万吨特种石膏粉生产线,改造提升泰宁水泥、华夏水泥装备水平,到2015年,全县水泥总产能达到500万吨。

四、着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依托全县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建设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人才,促进农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向先进技术加工转变,重点抓好蔬菜、畜产品、饲草料产销等项目,建立蔬菜加工、生猪加工、牛羊肉加工、奶制品加工、家禽加工、饲草料加工等六大农畜产品加工系列,培育和壮大一批知名加工企业和名牌产品。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万元。

专栏5

 

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产10万吨铸铁件、40万吨挤压钢管、10万套平衡轴、8万吨模具钢及模具的产能,开发生产工程机械配件、汽车轮毂和发动机壳体等产品,加快形成年产460万件汽车零部件生产线,年产8000条推土机、挖掘机履带、链轨生产线,年产30000对机车车辆轮对生产线,着力打造铸造——锻造——机械制造一体化产业集群。

 

铁合金:201017万吨,2015年达到50万吨;

碳化硅:20106.6万吨,2015年达到10万吨。

重点发展粉体材料,到2015年达到10万吨,产品包括墙体材料、涂料、化工填充剂、中间体等新型材料。

 

  水泥:2010163 万吨,2015年达到500万吨;

玻璃:2010 151 万重量箱,2015年达到1150万重量箱;

石膏:年产30万吨建筑石膏粉、20万吨特种石膏粉生产线;

化工产品:重点发展洗涤剂、粉体硅胶、活性炭、阻燃剂、化学饲料、农药等产品。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

 

坚持扩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以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现代化为方向,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经营,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全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全面提升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力争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到“十二五”末,把乐都建成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和引领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左右。

一、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乐都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开发文化精品,开展文化研究,创建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传媒,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文化系列产品,重点扶持凤山书院河湟文化的整理挖掘和出版发行,编排大型精品剧目“印象乐都”,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创意、广告、演艺娱乐、影视制作等高端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构筑成宣传推介乐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

二、旅游业

以建设青海旅游重点县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旅游发展条例》,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和联动工作机制,以瞿昙寺2A级景区和柳湾3A级景区开发为龙头,以景区开发、品牌打造、宣传推介、优化服务为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公路和主要景区、景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政府主导与民间投资并举,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并行,突出“人文、生态、民俗、特色农业”四大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基本形成六大精品旅游品牌,即以柳湾原始公共墓地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旅游品牌;以瞿昙寺、药草台寺、武当山道观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以农业园区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旅游品牌;以民俗风情园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品牌;以九曲黄河灯阵、河湟碑林、射箭、赛马等为代表的河湟文化旅游品牌;以仓家峡、水峡、央宗、药草台等自然景观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到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75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以上。

三、商贸流通业

在继续支持现有商贸市场、购物超市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完善、改建、新建一批商贸流通设施,引进省内外大型商贸企业入驻乐都,提升消费市场规模。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抓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日用消费品市场、特色农畜产品综合市场及高原蔬菜物流中心、特色文化产业市场、工业物流中心等一批专业特色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以鲜活农畜产品、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仓储和冷链物流系统,全面提升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成市场体系完整、地方特色鲜明、对外辐射力强的青海东部商贸流通中心。

四、金融业

鼓励和支持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青海银行、青海省农业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开设营业网点,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发展村镇银行,建立与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服务民营经济、支持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能力。加强保险服务体系和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根据发展需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服务。

五、房地产业

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相结合,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与房地产业共同发展,初步建立符合乐都实际的住房保障制度和供应体系。统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设限价商品房,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解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在满足多样化的商品住房需求基础上,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大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力度,促进农民居住条件与村容村貌同步改善。

六、其它服务业

围绕服务民众、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的要求。开发建设适合不同阶层消费需求、服务优良的酒店和餐饮企业;扶持一批方便市民、服务大众的餐饮网点,到2015年,建成一到四家星级宾馆。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公证、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服务业,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专栏6

    乐都商贸中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7000万元;

    小商品销售市场,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

    高原特色蔬菜物流中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

    特色农畜产品综合市场,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投资2000万元;

    现代仓储和物流中心,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

    宾馆拟建面积26000平方米,投资20000万元;

    饮食服务城,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

 

第五章  城乡一体化

 

紧抓建设以西宁为中心东部城市群的历史机遇,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按照相对集中、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城镇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在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上走在全省前列。着力把乐都建设成为高原生态宜居城市、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国青海特色农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和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海东地区中心城市。

 

第一节            城市建设

 

按照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一核一圈一带”的空间布局,积极创造条件,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把乐都打造成为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新城。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完善功能、提升水平的原则,以“乐活之都,生态新城”为理念,以“三河六岸”生态景观区(湟水河、瞿昙河、引胜河)、教育园区和南凉生态新区(大地湾)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东扩西进、南北拓展”战略,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扩大城市规模。重点改造湟水大桥,新建贾湾大桥,扩改城市主干道,完善城区路网,构建城市环路。建设第二供水水源、集中供热,扩建改造现有给供水网络、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服务设施、公共避险及“三化”工程等设施。合理调整和布局学校、医院、社区服务、公共交通、休闲广场、应急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实施南北山生态体系建设,湟水河、瞿昙河、引胜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3.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5%。初步形成基础设施较完善、公用设施基本配套、城市功能有效提升的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

专栏7

优化城市功能,调整优化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利用城区建设、产业布局调整、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构建行政区、金融商务中心、物流中心、商业区、教育文化基地、生态休闲区、产业集聚区等主导功能区。109国道改道,原109国道城区段改造为迎宾大道;湟水大桥改扩建后成为主城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古城大街西门口至前庄段贯通,将南门街打造为步行街,古城大街中段至新乐大街中段定位为现代化的商务中心,并在南门街到饮水路投资新建大型商贸中心及小商品批发销售市场,形成中央商务圈;整合教育资源,将七里店定位为教育园区,建成全省重要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示范基地;整合文化资源,依托凤山书院,将农中路建成具有古典风韵的文化一条街;加快城区滨河南北路建设及河道治理,将滨河南北路中段打造成为集商贸、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观景观带,提升城市品位。

 

第二节 集镇建设

 

以洪水、高庙、雨润、高店、寿乐、瞿昙、中坝、芦花等乡镇为重点,加快中坝藏族乡、芦化乡建镇步伐,以培育和壮大区域产业为手段,以促进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定居为目标,优化集镇布局,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推进城镇化步伐。注重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壮大集镇特色产业,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鼓励农民种在田、居在镇,努力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乡镇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快由农村向城镇的转变,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不断增加集镇人口数量。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统筹规划,完善县域村镇规划体系,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千村建设、百村示范”的要求,合理确定中心村、一般村的规模,优化基本农田保护、生态水源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适度推进村庄撤并和搬迁。科学编制新农村发展和建设规划,做到相对集中,综合配套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住房建设和村庄管理,提升农村文明水平。通过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和住房等政策引导,促使更多的农户向城镇、中心集镇和交通沿线集中。

 

第六章  和谐社会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在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上走在全省前列。

 

第一节  社会事业

 

一、科技

大力实施“科技教育兴县”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紧紧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和引进创新并重,提升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注重高新技术和产品引进开发,重点在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建材、冶炼、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继续加大对农村的科普宣传,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科学种、养、加的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

二、教育

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保障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平等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入学水平,基本普及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争创教育强县。按照“县办高中,初中相对集中,乡镇办小学;学前教育以县城、川水为主体,公民办并举,山区以早教点为主要形式”的办学思路,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七里店教育园区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争取建设一所省级重点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重点高中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依托现代电信技术手段,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和管理水平。

专栏8

●新建七里店教育园区,建筑面积348700平方米,投资99740万元;

●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改扩建校舍209200平方米,投资41840万元;

●学前教育建设项目,改扩建校舍36000平方米,投资32556万元;

●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22000平方米,投资6511.2万元。

三、卫生人口

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县医院住院部大楼、乐都传染病专科医院、疾控中心及体检中心、妇幼保健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加强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疾病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网络,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以内。

专栏9

●新建县医院住院部大楼,拟建面积20000平方米,投资7600万元;

●新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 拟建面积8000平方米,投资3040万元;

新建县传染病专科医院,拟建8600平方米业务用房,投资3268万元;

●新建县妇幼保健院,拟建12000平方米业务用房,投资4560万元;

改扩建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拟建7800平方米业务用房,投资1368万元;

●新建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投资600万元。

四、文体广电

重点抓好柳湾古墓群遗址保护和彩陶博物馆、瞿昙寺维修和旅游环境整治、乐都县博物馆、影剧院、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等建设工程。推进城乡文化阵地和体育设施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加大文物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建设广播电视传输中心,促进广电事业全面发展。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积极争取实施档案馆建设,加快档案事业发展。

专栏10

●新建文博院,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投资2800万元;

●新建博物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

●新建民俗博物馆,投资600万元;

●新建广播电视传输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

●改造八家顶广播电视转播台基础设施,投资560万元;

●新建县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

●特色文化一条街,投资10000万元;

●新建档案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资800万元。

 

第二节  改善民生

 

一、劳动就业

大力发展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完善创业服务,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带动更多的就业。进一步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和帮助农民创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力争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次)。

二、居民收入

坚持因地制宜、多元驱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劳务经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0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三、社会保障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力争五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重点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高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补助标准合理增长机制,实现应保尽保。稳步推进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加大失业保险扩面缴费工作力度,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到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四、社会救助

根据低保家庭结构、人口变化、就业变化、收入变化等情况建立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把住房困难的“五保”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完成50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任务。建立资助参合参保、门诊救助、临时救助、住院救助、慈善援助“五位一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修建社会救助站一处。建成19个乡镇敬老院,7个社区养老院。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县、乡镇、村100%制定自然灾害应急工作预案。加快社区建设步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五、扶贫开发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促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机衔接,全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以工代赈”建设和易地就近搬迁扶贫工程,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加快发展以养殖、种植、劳务输出等为主的后续产业,稳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力争“十二五”末,基本解决按国家新标准确定的9.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以上。

 

第三节  民主法治

 

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重点抓好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乡镇、文明村社、文明家庭建设活动,推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全面改善,积极创建“文明乐都”。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努力建设“信用乐都”。大力推进依法治县,着力打造法治政府,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做好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加快构建“法治乐都”。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抓好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公共建筑、公共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地震、地质、灾害性天气等预警应急救济机制;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平安乐都”。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抓好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深入推进“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七章  资源环境

 

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努力在循环利用资源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在保护建设生态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一节  生态建设

 

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和四项绿化为重点,以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为辅助,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大力推进生态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樱桃、花椒、种苗三大经济林工程建设,建设全省最具规模、品种齐全的绿化苗木和城市景观苗木生产基地。在生态建设的布局上,城镇地区以提高绿化覆盖率为重点,乔、灌、草、花相结合,加大绿化力度,提高绿化品位和人均绿地面积;川水地区以农田防护林、四旁植树、杂果、种苗生产为重点,着力打造湟水谷地绿色屏障,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浅山地区以生态恢复和营造水土保持林为重点,建设生态屏障;脑山地区以营造水源涵养和用材林为重点,封山育林,维护生物多样性,形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经济兼顾的生态林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低碳造林规模达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9%以上。

 

第二节 环境治理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引导企业走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的路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改造现有高排放、高耗能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推进高耗能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以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农村污染源防治,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到2015年,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重点镇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农村生活垃圾初步得到处理。

 

第三节  资源保护

 

强化耕地保护,坚守耕地红线,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统筹城乡土地建设用地,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功能,落实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的用地需求。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健全地质灾害预案体系,提升地质防灾减灾能力。

 

第八章 改革开放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国家、省上和地区推进改革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各项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节  深化改革

 

一、农村综合改革

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联营、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合法权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涉农价格的监管力度,规范各种涉农收费。

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按照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以增收节支和财政监管为重点,积极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按照“保改革、保民生、保稳定”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符合条件的法人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村镇银行,发展小型金融信贷组织,建立健全保险制度,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三、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层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健全农村村民自治和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稳定和充实乡镇干部队伍,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构建各方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局面。健全和完善利益诉求、矛盾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规范经济调节职能,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全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分化社会管理职能,促进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完善行政服务大厅运作机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推进机构和编制法定化。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度。

 

第二节  扩大开放

 

一、大力推进招商引资

深入实施开放融入战略,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全方位、宽领域扩大对内外开放。以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项目为重点,立足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健全和完备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建立项目发布、推介的有效形式,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实施项目跟踪落实制度,完善协调服务机制。积极探索以商招商、上门招商、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有目标、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办法来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拓展招商领域,提高招商质量。力争“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

注重发挥县域比较优势,以提升发展水平、提高发展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既注重县内需求,又关注开拓国内市场,既充分利用内资,又有效利用好外资。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共同利益体。鼓励县内竞争优势较强的企业“走出去”,到县外投资兴业,承包工程、输出劳务,积极参与对外合作与竞争,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对外宣传力度,让乐都走出青海,走向全国,不断提升乐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九章  规划实施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建立健全符合乐都发展实际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发展任务的完成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 加强政策导向

 

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必须发挥好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两手”作用,一方面,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运行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不放松,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宏观调控政策,科学把握全县经济发展态势,合理、高效配置公共资源,综合运用产业、投资、财税、金融、土地、价格、环保等公共政策,保障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顺利推进。集中力量抓好投资工作,继续发挥投资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大力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多渠道、多领域争取资金,确保“十二五”五年累计投资257.48亿元目标的顺利实现。不断加大对就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扶贫开发、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增强消费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第二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一、加强规划衔接协调

牢固确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在规划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做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重点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确保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突出规划的严肃性、建设性和控制性。确保规划体系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结合我县发展实际,努力提高项目工作力度。对规划提出的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项目,由县政府统筹规划和布局,在投融资政策、项目用地、建设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一般性建设项目,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市场化运作模式。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储备一批事关我县发展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广泛的重大项目。强化对重大项目的稽察和监管力度,确保重大项目按时、保质建成。

三、完善目标考核体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片面的以经济总量增长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重点考核人均指标和水平指标,以及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方面的指标,形成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

四、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乐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纲要实施要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及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真正使规划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县发展和改革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必要时,县政府提出修订方案,报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十二五”时期,是乐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县上下要在省、地党政部门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新乐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两大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建设好青海省东部次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