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乐都 > 区情概况
 
乐都区情概况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7/10/26 15:13:14    

乐都区是海东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地理位置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河中下游,区域介于东经102°09' 102°47',北纬36°16'—36°40'之间,东与民和县相接,西与平安区相邻,南与化隆县接壤,北与互助县毗连,东西最宽64公里,南北最长76公里,区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86万亩)。全区海拔在1850米至448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为7.3℃,年平均降雨量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全区辖碾伯、高庙、洪水、雨润、寿乐、瞿昙、高店7镇和马厂、芦花、马营、李家、中岭、共和、达拉、蒲台、中坝、峰堆、城台、下营12乡,354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截止2015年末,全区总人口29.3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46万人),共有汉、藏、蒙、回、土等9个民族。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乐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深厚。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证明,距今4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乐都属羌戎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入湟水流域,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破羌县,属金城郡。南北朝时南凉主立国,定都乐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乐都郡为鄯州,移西都县于乐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县为湟水县,隶属鄯州。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领鄯、河、兰、廓四州军政事务。开元二年(714年),唐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辖治陇右12州,乐都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宋时称邈川、湟州、乐州。元时,乐都属西宁州。明代先后设碾北卫、西宁卫碾伯右千户所,清雍正三年改为碾伯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碾伯县为乐都县。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撤销乐都县设立乐都区,海东市行政中心设在乐都区

乐都区地理区位优越,交通畅通便捷。城区西距省会西宁市63公里,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35公里,东距兰州市168公里,兰新高铁、兰青铁路、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区。 

乐都区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全区盛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蚕豆和油籽,并盛产苹果、大樱桃、软儿梨、桃、杏、核桃、葡萄。蔬菜生产已形成产业优势,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乐都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人文自然景观众多。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6处。距城区20公里的瞿昙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北地区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廷式建筑群。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是考古界享有盛誉的一颗明珠,名扬国内外。汉“三老赵椽碑”、南凉故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等都是闻名省内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境内还有古木参天、峰崖奇秀的水峡、仓家峡、杨宗林和充满神话色彩的老鸦峡鲁班亭等名胜古迹。乐都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道光年间,由庙会而衍生的瞿昙寺花儿会,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一直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七里店“黄河灯”会全名为“九曲黄河灯阵”,是依据《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演绎而成,是本地区久负胜名的民间艺术瑰宝。“南山射箭、北山赛马”充分表达了群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除此之外,还有高庙“亭子”“高跷”、碾伯“竹马子”以及皮影戏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撤地设市、撤县设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促和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区实现区域生产总值85.3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9亿元,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6亿元,同比增长9.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3亿元(含海东城投公司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1%;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5元,同比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3元,同比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同比增长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