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资讯 > 海东要闻
 
海东打造五个升级版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http://www.haidong.gov.cn    创建时间:2018/1/22 9:56:03    

海东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启决胜全面小康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谋划,找准重点,力争在五个方面打造升级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根本,重点打造现代化农业升级版。

一是在园区引领上实现升级。着力打造两个品牌,即湟水流域“高原富硒”品牌,建设平安、乐都区富硒农业产业园,努力推出高原富硒、绿色有机品牌;打造黄河流域“黄河彩篮”品牌,建设全省一流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互助、民和、化隆、循化产业园转型升级,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打造青藏高原最大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最重要的菜篮子基地。二是在发展农业产业上实现升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这个核心,全力推进农业与规模、资本、科技、装备、市场、质量、品牌、标准、生态、区域优势十个方面的结合,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加快与工业的融合,狠抓农畜产品加工转化,提升加工科技含量、拓宽农产品加工领域,特别是在蔬菜、小杂果、牛羊猪鸡肉等农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培育一批如青海宏恩科技富硒黑蒜、仙红辣椒等知名龙头加工企业;加快与商贸的融合,加快青海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丝绸之路海东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县(区)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乡镇批发市场,积极构建农产品保鲜仓储、冷链物流、销售流通体系;持续提升展会品质,融入文化旅游、商贸论坛等多种元素,全力打造全国乃至“一带一路”上的知名农展会,推动形成海东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三是在发展智慧农业上实现升级。大力开展“互联网+农业行动”,发展“网上农业”“数据农业”,探索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追溯体系和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质农产品的电商化改造、信息化融合,全面推进农村电商工作,打造电子商务市场,组建市、县(区)电商物流公司,建立农村供销服务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四是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上实现升级。扶持以人参果、旱地瓜、马铃薯、树莓、大樱桃、核桃、花椒、冷水养殖、牛羊规模养殖及油菜制种为主的模规化“一村一品”种植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以花海景观、果蔬采摘、农耕体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基础,着力打造环境优化升级版

(一)严守底线,筑牢屏障,驰而不息保生态。进一步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优先位置,把“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理念贯穿到“美丽海东”建设的全过程,以强力推进“三绿”建设为重点,以高标准推进南北山生态绿化为核心,下大气力推进青海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绿化“大会战”,扎实推进亚行湟水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百里河湟文化旅游展示体验区等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借西宁海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推进海东城乡持续增绿,提升森林覆盖率,筑牢海东绿色生态保护网,再造秀美山川,确保青海东部门户天蓝山青水绿。坚持把绿色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支柱、转化为民生发展优势,引导农民发展“林—果—药”“林—草—牧”等多种经营模式,实施一批如林果采摘、林下生态养殖等产业项目,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特色型的生态宜居精品乡村。

(二)绿色先行,注重循环,锲而不舍强农业。继续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推进农业与生态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创意、观光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坚持用生态理念发展农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关键,全面实施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大力推广降本增效技术,集成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油等适用技术和畜禽规模化养殖、有机肥加工生产、农家肥积造一体化模式,促进“农畜联动,草畜并举”,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树立生态农业品牌形象。

(三)生态优先,注重提升,坚持不懈促旅游。一是做实乡村旅游。全力实施“乡村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一批特色化、差异化旅游村落;打造青海省丝路花儿艺术节、化隆群科杏花徒步旅游节、乐都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吐新,民族民俗文化提升、多元宗教文化融合、山水生态旅游兴旺、农耕田园观光文化升级,重点打造100个旅游示范乡村,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百年项目、百年工程。着力实施好“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方案,把“厕所革命”从景区向城市农村拓展,规划建设改造一批城镇、景区公共厕所及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在全市新建100个、改造100个公共厕所。二是做精美丽乡村。突出抓好村庄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加强文化遗址、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留住河湟文化的根脉和记忆,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乡村风貌,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三是做强特色小镇。围绕“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化隆群科、民和官亭、乐都瞿昙、互助丹麻、平安三合、循化街子等一批综合服务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集镇和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建设,扶持发展群科拉面小镇、街子撒拉尔水镇、乐都凤山新城、古驿平安“印象”村落等特色村镇,构建县城、城镇、农村梯度有序、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体系,着力打造青海东部小城镇群。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关键,重点打造精神文明创建升级版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各级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传统道德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把中华五千年人文历史贯穿到乡村乡风文明始终,通过典型示范,标杆引领,促进习惯养成,推动行为自觉;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实现农村和谐相融。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开展“四好村”创建,把创建工作贯穿人居环境到乡风民风,从生态环境到文化生活,激发脱贫攻坚中农民的内生动力,破解农村“精神脱贫”难题,树立良好新农村风貌。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保障,着重打造管理升级版

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培养造就一批支撑“三农”发展的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干部、农民和新型主体培训,加快建立与海东农业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培育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良好机制,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更高质量的培训就业;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加大从优秀年轻村干部培养力度,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是重点,倾力打造小康生活升级版

首先,把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通讯”及教育、医疗、住房和产业发展这些重点来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脱贫攻坚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向深层次发力加快建设“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加快迈入小康生活;其次,把农村产业作为发展支撑,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行按劳分配,激发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让老百姓增收致富,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第三,充分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改革,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宅基地转让、抵押,探索宅基地入市办法;推广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和农业共营制,实行“集体股权、个人股东、按股分红”,创新市场化投资途径;第四,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加大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在内的农业补贴力度,推动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调整农业补贴的方向和结构,提高农业补贴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