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资讯 > 海东要闻
 
担当新使命 实现新作为 
为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海东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于 丛 乐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6/11/9 15:47:53    

担当新使命 实现新作为

为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海东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

这三年 向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一届市委自选举产生以来,履职三年多时间。三年来,我们在撤地设市的新起点上,面对艰巨发展任务,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圆满完成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海东进入转型发展、跨越崛起新时期。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海东市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青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总体要求和对海东发展“五句话”定位,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为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全面深入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坚持推动海东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发展,全力推进经济建设“三大历史任务”,锲而不舍打造一个千亿元、三个五百亿元、两个百亿元产值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快速稳步健康发展。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大力实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壮大农牧业产业园区,提高农牧业基地化、产业化水平,着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加快培育新型经济主体,着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黄河彩篮”全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区两核四园三带”农业发展格局。遵循绿色、有机、循环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打造富硒品牌,持续加强农牧业科技研发,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着力构建农畜产品保鲜、仓储、流通体系,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稳步提高。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东部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和“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理念,大规模推进开发建设,推动形成“两区四县”城市格局,城镇群落初步显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0%。城市核心区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道路桥梁、旧城区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功能加速完善,集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加快完善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7条高速公路,3条出省通道已相继开工,川大高速公路年内通车,兰新高铁开通,初步形成五纵六横交通体系,建成一批水利电力设施,城市综合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按照高、新、轻、优的产业定位,积极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一区四园两个集中区”工业格局,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建成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民族特色轻工、建材等基础产业加速升级,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信息咨询、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高速成长,国际领先的康泰大压机试车成功,投资21亿元的明阳3D打印、投资30亿元的青海比亚迪汽车动力锂电池材料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大发展结出丰硕成果,全市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达到38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6亿元,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7%,海东实现了第一轮跨越发展。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坚持民生福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步得到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着手,落实惠民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千方百计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把脱贫作为民生发展的第一任务,推动建立政府、社会、行业共同帮扶机制,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实现了贫困面大幅缩小、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2%。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在全省率先建立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完成贫困识别,扎实推进“八个一批”行动计划,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高水平举办海东段环湖赛、国际射箭赛、国际黄河抢渡赛、国际攀岩赛四大品牌赛事。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提速,喇家史前灾难遗址公园一期、市县“两馆五中心”、瞿昙寺环境综合整治、湟水河湿地公园加快建设,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加,极大提升了“极地门户·青藏首站”和“大美青海·风情海东”的美誉度。

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招生,开工建设海东三甲综合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市立中学。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5%,贫困学生12年免费教育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9%和99.7%。我们着力促进就业,积极鼓励创业,保持了稳定的就业创业形势。

三年来,全市公共财政持续向城乡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倾斜,年度民生领域支出达到公共财政的80%,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倍,人均公共服务资源占有量持续提升。农村道路新增里程2706公里,85%的村完成道路硬化;开工建设文祖口等10处水源工程,解决了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达到22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96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整体提升

切实树立生态文明优先理念,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生态保护,健全完善生态监管长效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提升。

编制出台市级国土空间利用规划,构建了合理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格局、农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从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等六个方面精心规划,着力推进农牧业体系、循环型工业体系和服务业体系建设,基本构建了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进一步拓展了生态建设的空间和体系。

坚持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严把项目准入关和环评关,杜绝“两高一低”项目进驻,大力推进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推动形成“两高一低”企业退出市场的有效机制。加大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积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全市空气优良率达到79%。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开展绿色行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深入推进“绿屏障、绿城区、绿河谷”建设,启动实施湟水河生态综合治理和南北山绿化,完成重点区域和高速公路海东段高标准景观林带建设。加快推进高原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改革开放工作部署,凝聚改革开放共识,落实改革开放举措,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各领域改革开放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和下放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行政效能显著提高。全面完成司法体制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完成新一轮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大幅增加,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投融资体制和农村产权制度综合改革,设立青海银行海东分行和县级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建成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一批融资担保平台,与浦发银行联合组建政府性平滑基金30亿元,首次发行企业债12亿元,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分行签署80亿元精准扶贫融资协议,成功实施一批PPP模式投资项目。

扎实实施人才提升工程,建立全省首个院士团队工作站,设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网络培训教学实践基地和西部国情调研基地,在北京工业大学开办研究生学历班,成立农村干部学院,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计划,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实施党政机关雇员制改革,打造了独特的人才优势。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深圳市、开封市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3所国内一流高等学府达成合作协议,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旅游发展联盟城市。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并封关运营,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内陆保税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场所,搭建了对外合作交流新平台。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加强与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等丝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成功举办亚欧国家丝路论坛和青海首届高原特色农产品展交会,成为中美智慧型、低碳城市论坛和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发展论坛参与城市。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按照中央、省委“稳定是青海工作的底线”要求,牢记稳定是第一责任,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和平安海东、法治海东建设,维护了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重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大力宣传改革发展、改善民生、作风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提振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集聚了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有效加强互联网信息工作运行机制,完成海东电视台、海东时报社的转型发展,舆论引导水平明显提高。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善行海东”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全社会文明、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

围绕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平安海东、法治海东建设,着力构建矛盾风险防控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市理政,推动形成“法治+”的治市理政理念,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确保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三年来,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建设和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坚持把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融入到海东经济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部领域,自觉运用讲话精神指引发展、推动实践,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以整风的精神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学习党章党纪党规,深刻查摆“四风”问题,切实加以整改,党员干部的党章意识、党员意识、纪律意识、群众意识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显著加强。围绕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全面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制度,建立政治巡察、党建专项述职、纪检组全覆盖制度,全面设立机关党组,层层传导压力,提高了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政治自觉。切实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全面推行“四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和党政主要领导“五不直接分管”制度,有效发挥了约束作用。支持纪委推进“三转”,把监督执纪作为主责主业,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不正之风,坚决查处消极腐败,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管党治党水平显著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着眼于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着力加强“三基”建设,制定了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探索建立了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三述四评”、党建工作例会、观摩会等制度。全面推行村“两委”成员坐班制和村民事务代办制,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区办理工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新起点 再创五年黄金发展期

当前,海东经济社会呈现出新的特征,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城镇化发展加速期、产业发展转型期、改革创新攻坚期、对外开放关键期。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持续向西部倾斜。省委将加大实施东部城市群战略力度,加快推进西宁·海东一体化进程,支持海东“在兰西经济区中部快速崛起”。我们要抓住机遇,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再创五年黄金发展期,走出一条符合中央、省委要求,具有海东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青海工作“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131”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着力推进城乡发展新进程,着力推动社会建设新进步,着力完成脱贫攻坚新任务,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新水平,着力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凝聚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为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着力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

未来五年,要坚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不动摇,进一步夯实海东农业基础地位和农业大市地位。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推进农业与规模、资本、科技、装备、市场、品牌、标准、区域优势八个方面结合,建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区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示范辐射基地。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家庭牧场,推进农业与生态体验、健康养生、文化创意、观光旅游融合发展。要坚持特色农业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将高原冷凉气候、无公害、富硒特色宣传出去,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闯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要着力推动新兴工业发展,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供需平衡向高水平跃升。加快发展壮大工业园区,实现化隆巴燕·加合经济区、循化清真食品用品产业园纳入海东工业园区架构,形成“一区六园”新格局,将海东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2020年,基本建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基地、合金材料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成为海东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极。未来五年,加速发展商贸物流业和信息产业,建成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和以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为核心的“青藏高原云谷”。着力培育金融体系,加快引进设立各类金融分支机构,积极组建地方性金融机构,利用国家对贫困地区的特殊政策,推出一批上市企业,逐步培育壮大资本市场。全面实施健康青海、健康海东计划,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建成海东首家三甲医院和健康养老城,推动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城市建设,将海东打造成为全省健康养老基地。加快提升旅游业层次和水平,办好四大精品赛事和丝路花儿艺术节,建成喇家遗址公园、瞿昙寺景区,启动建设 “青藏大客厅”和房车全产业链项目,打造互助、循化、民和、乐都等一批国家级旅游品牌,使海东成为青藏高原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旅游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海东经济支柱产业。

未来五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5%。到202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市本级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新兴工业体系、新型城市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兰西经济区产业基地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

着力推进城乡发展新进程

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按照尊重规律、完善基础、提升功能、加强管理、体现特色的要求,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加速资源、要素均衡配置,形成“一核两副三心,两轴三带多点”城镇化总体格局。

未来五年,要完成城市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将乐都区建成全省职业教育基地、医疗健康养老基地、河湟文化旅游展示基地和海东政治文化中心,将平安区建成全省商贸物流枢纽、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基地、现代空港城区和海东经济中心,建成地级海东市,形成青海副中心城市功能。支持各县城市加快发展,着力提升互助、民和城市功能品质,加快集聚产业和人口,互助县建成国家级高原旅游休闲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土族民俗文化传承基地,民和县建成青海东部门户城市和兰西经济区区位中心城市,为撤县设市奠定坚实基础。统筹黄河流域城市开发建设,化隆县建成黄河上游商贸、旅游明珠城市、南部滨河生态宜居新城;循化县建成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商贸、旅游、休闲度假名城,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要坚持城市建管并重理念,创新城市综合执法监管机制,全面提高城市服务管理水平。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加强提升,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基本建成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力争建成国家级文明城市。

要加快高原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依托湟水河、黄河流域聚集轴和市域交通干线城镇聚集带,突出地域和乡村特色,集中打造32个重点城镇,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成一批综合服务型、工业型、旅游型、商贸型集镇,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全面落实市民化推进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服务管理问题,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到“十三五”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

要按照“大交通、大水利、大电力”理念,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机场三期、西成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完成区域铁路、京藏高速线位迁改,提升综合交通保障能力,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公路交通格局和现代化交通网络,成为兰西经济区交通枢纽。抓好水利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开辟新的水源地,建成、新建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优化的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体系。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投入力度,实现积石峡、黄丰水电站达标发电,建立满足全市城乡发展的输配电网结构和城市能源智慧管理体系。

着力推动社会建设新进步

始终把为民服务、提高民生福祉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我们工作的标准,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要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推动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平台和工作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立进城农民转型就业政策体系,确保进城农民稳定增收。继续帮扶支持“拉面经济”“金秋拾棉”“枸杞采摘”等传统特色劳务品牌,抓住群科新城被评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的机遇,加快建成全省拉面基地。在巩固市县两级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搭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加全面的就业服务。

要着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我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六年行动计划,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持续提高办学质量。探索建立与省内外高校合作机制,力争建成一所理工类大学,完善教育体系。推进健康海东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增强医疗资源供给,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整合落实进城农民市民化保障政策,建立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三险”制度,完善大病保障及医疗救助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动政府活动全部纳入法治轨道。不断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加快构建治安防控信息化综合平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程,统筹农村、城市民族工作两个大局,完善民族事务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建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着力完成脱贫攻坚新任务

精准扶贫脱贫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起这一艰巨的政治任务,履职尽责,确保如期全面实现整体脱贫。

要紧密结合海东扶贫开发工作实际,抓住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政策新机遇,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强产业发展能力为首要任务,以增加收入、缩小差距为着力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实施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确保我市在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脱贫攻坚的步骤是,2016年,全市160个贫困村退出、4.2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全市216个贫困村退出、6.2万贫困人口脱贫,循化、平安两县区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全市183个贫困村退出、5.1万贫困人口脱贫,互助县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全市75个贫困村退出、2.4万贫困人口脱贫,民和、乐都、化隆三县区实现整体脱贫。实现目标,殊为不易,我们要把握好脱贫攻坚路线图与时间表,增强紧迫感与危机感,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场硬仗当中。

要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切实把握“八个一批”、“八个精准”,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拓展脱贫攻坚途径。突出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扶贫产业园、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大力发展种养复合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拉面经济、电子商务、光伏发电等新型扶贫产业,形成多种发展模式。易地搬迁是挪穷窝、拔穷根的根本举措,要加大搬迁力度,坚持就近安置,支持自主搬迁,统筹解决就业及社会保障,使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要实施生态保护脱贫,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引导生态保护区群众转变传统作业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惠民良性互动。积极探索资产收益脱贫,在增加贫困人口财产性收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面结合实际创新政策,支持农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种养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要着力加强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扶贫脱贫,强化社会兜底政策实施力度,确保贫困群众全面脱贫。加大财政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培育多元化社会扶贫主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开发格局,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新水平

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好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生态发展,培育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打造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体系,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使海东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要加强生态建设,持之以恒推进“三绿”建设,加快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大力推进景观绿化和造林绿化,加强湟水河、黄河、大通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逐步形成“三大流域”绿色走廊,构建青海东部生态安全屏障。特别要解决湟水河水质问题,加强与上游地区的共治共建,早日实现一河清水向东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空气优良率保持在75%以上,让海东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要切实做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试点城市项目,实施一批节能环保工程,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综合转化利用水平。力争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节水型城市。

深入贯彻国家和青海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我市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严格划定开发性质和类型,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的国土空间利用格局。健全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地方性法规,建立完善空间治理体系,优化区域空间结构,确保国土空间利用规划执行到位,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考评办法,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环保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质量、生态投资、绿色产业等纳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以绿色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着力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面向未来发展,改革任务会越来越重。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为主线,以强创新、补短板为重点,抓住生产要素配置这个关键,加快形成有利于改革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要继续扩大创新优势,大力推行“互联网+”战略,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快发展、大发展,催生更多的新兴业态,增强海东的创新基因。着力提升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能力,建成科技创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企业孵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一批省市级创新集群和科技平台,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配件组件、高原绿色食品等研发中心建成国家级实验室。深入推动西宁·海东协调发展,建成一体化合作新平台,在交通、产业、生态、教育四个领域努力突破,实现交通联接、产业联动、生态联建、教育联合,共同构建青海东部经济区。

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成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并发挥作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效能。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司法保障体系和司法监督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成市级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改革,促进“三农”发展。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加强金融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大力推行融资建设新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海东开发建设。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领域,切实增强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使群众享受到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改革任务艰难繁重,我们要以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担当勇气,推动各领域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改出海东发展的新天地。

要全面提升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与国内外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吸引优势企业、投资机构到海东设立分支机构、建立总部基地,加快建设链接中亚等市场的新兴平台,将我市建设成为青海对外开放合作的新枢纽,形成向西开发开放的黄金地带。提升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品质,打造综合商贸物流服务平台,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贸易基地,建成综合保税区,坚定不移地朝着建成内陆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迈进。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搭建交流合作新平台,加快形成经贸论坛、博览会等长效机制,开展互办文化年、艺术节、体育赛事等活动,提升国际交流水平。

强党建 管党治党水平再提升

把抓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突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力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继续压实党建工作责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狠抓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深刻理解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准确深入领会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把“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实到海东发展进步的全过程。

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强化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管好导向、把好关口、守好阵地。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社会舆论汇集梳理,突出重点领域,健全分析研判机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把握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新变化,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各显其长,讲好海东故事,唱响海东声音,以良好的舆论生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向上向善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和衷共济、共襄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着眼于党的各级组织和部门,持续选拔信仰坚定、政治成熟、熟悉党务,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后继有人。

狠抓党的组织建设

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全面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凝心聚力推进“三基”建设,努力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各级党组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认真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要求,真正承担责任,发挥作用。全面加强机关、社区、“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整体服务功能。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带头讲政治、讲规矩、讲担当、讲团结,带头贯彻落实《关于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不断提高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推动发展的能力,发挥在全市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全市各级党组织作出表率。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坚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在贯彻落实省委“131”总体要求和推进海东经济建设“三大历史任务”的实践中发现干部、培养干部,把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坚持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落实到干部教育培养、考核评价、监督管理的各个环节。要着眼“十三五”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探索多元化教育培训模式。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用人导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才优先发展工作格局。深化人才工作,建设高端引领、中端支撑、基础扎实的人才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方式,加大委托培养、定向引进和购买服务力度,加快解决中高端人才紧缺问题,积极打造全省人才高地。

狠抓党的制度建设

坚持破立并举,积极稳妥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制度、纪律检查体制等各项改革,推动管党治党实践经验制度化常态化,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完善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严格执行“四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规范党委重大事项决策行为,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落实好《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在党内构建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促进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健全直接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制度,不断拓宽联系群众的渠道,认真落实蹲点调研、定点联系、结对帮扶、双向服务双向管理等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要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制定的党内制度,明确执行主体和职责,将制度执行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

要巩固拓展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立足抓常抓细抓长,驰而不息改进作风。扎实开展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正党风政风,促社风民风,育家教家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海东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员干部要树立党内职务是第一职务,党员身份是第一身份的观念,始终胸怀大局,始终心中有责,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朝气和开拓创新的锐气,敢于担责、敢于担难、敢于担险,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要按照“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要求,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党性修养,在改善民生实践中增进群众感情。各级党组织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把该担的担子担起来,把该尽的责任尽到位,锤炼能打敢拼、不怕困难的过硬作风,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着力在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中展示作为。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对各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努力把海东的事情办得更好。

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摒弃不愿为、不敢为的怠政思想,坚决抵制“慵懒散”,切实消除“中梗阻”,在困难面前不停步、矛盾面前敢负责,争当发展排头兵。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把“两个责任”作为考核评价、述廉述责的重点内容,保持从严管党治党的高压态势。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大力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纪检机关“三转”,实现监督执纪问责日常化。

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纪党规,坚守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要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他律”和“自律”双向发力,坚持“高压线”和“守底线”有机统一,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促进各级干部干净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完善巡察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巡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抓紧建立县区巡察机构,实现巡察监督、纪检派驻监督全覆盖,把党内监督同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同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审计监督协调起来,形成科学的监督体系。

要继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加大对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专项治理,切实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同志们,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已清晰地摆在我们面前,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青藏高原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海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