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新闻资讯 > 海东要闻
 
以讲话精神为指引推动三项重点工作 
——在市委一届七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于 丛 乐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6/9/5 9:53:29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青海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当前重点工作。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脱贫攻坚三个方面讲些意见。

一、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党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也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我们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第一,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其内涵要义是,从供给、生产端结构性矛盾、问题入手,以提高有效供给为目标,调整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优化现有供给结构,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转移到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统一体。需求侧更多注重从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方面研究推动经济发展,而供给侧更多注重从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技术要素配置和组合方面研究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经济运行呈现新态势和新特点,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当前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社会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二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三是社会发展进步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进一步优化供需关系,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大任务”为目标,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增加了“强创新”,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在推进过程中要结合海东特点,打造自己的独特优势。

强创新上,我们要时刻把握创新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撑,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谋发展新路、布发展新局,强化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产业发展领域,要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技术、新动能,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推动开放发展。当下,海东发展要在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运营模式创新等方面下功夫,在科技、教育、人才方面实现“弱鸟先飞”,加速占领新一轮创新发展新高地,使海东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创新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转型发展得到重大突破。

去产能上,国家层面主要是针对钢铁、煤炭行业,海东主要是铁合金、碳化硅、水泥等行业,去产能的任务不是很重。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整合优化的工作,要继续通过关停出清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强化管理一批、技术改造一批的办法,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同时,不再新增水泥、玻璃、电解铝、铁合金、碳化硅产能。今年,要坚决完成淘汰铁合金落后产能3.96万吨的任务,引导水泥行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优化重组。

去库存上,我市因为产业规模小,压力不大。化解工业产品库存,要引导市域内消费优先使用本市产品,推进上下游企业产品对接,引导企业主动调整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开拓互联网营销渠道。我市现在约有110万平方米、10000余套商品房库存,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居民市民化进程;紧紧抓住中央新政策机遇,加快城市规划区内的棚户区改造和城中区改造,推行货币化安置,通过政府搭桥居民自主购买商品住房、政府购买存量商品住房安置、鼓励开发企业让利,加快消化存量商品房,给新一轮房地产发展腾出空间。

去杠杆上,海东建市刚刚三年,财政金融体系正在健全完善,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形成杠杆性政策措施,没有杠杆可去。而且,海东市、县区债务水平与偿还能力相对平衡,运行健康。下一步,市、县区要进一步做好资金平衡,预判和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在此基础上,有序规范扩大政府性引导资金融资。

降成本上,要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税费负担,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园区综合服务中心规范有效运行,推进层级间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尽早实现全面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要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全面落实省政府惠商政策,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推动工业园区电力直供,落实工业用气市场化改革政策,加快南门峡水厂和城市供水工程建设,降低城市居民和工业用水价格,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探索建立企业“过桥”资金池,为重点领域企业提供信贷周转、债务贴息、担保补贴等,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要落实失业、工伤、住房公积金等社会性政策,降低企业社保费成本;引导企业创新发展,降低管理成本。

补短板上,海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民生保障能力亟待提高,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要往补短板这个方向集中。未来三年,我们要完成补短板投资1800亿元,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与新供给体系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优势产业、生态环保支撑体系。同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西宁、海东在道路交通、水资源利用、能源供应、电信通讯、金融服务等方面实质性一体化,立足于全省发展,重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让各族群众更多地共享海东发展的成果。

第三,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中长期增长动力,就海东而言,不仅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加法”。做加法,海东要大力培育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商贸物流、健康养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中央创新驱动战略的题中要义,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要围绕看得准、有机遇的重点技术和产业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实现突破。大力发展以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为引领的信息产业、以光伏制造和储能电池为引领的新能源产业、以镍系镁系铝系等合金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康泰大压机和新能源汽车组件配件为引领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当前,要全力推动大数据中心二期和青海电信海东信息中心、比亚迪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房车制造、康泰大压机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海东金融机构不健全、金融手段不完备、金融产品需要丰富。我们要积极引进金融分支机构,着力推动组建海东银行。依托乐都、平安信用社及早启动组建海东农商银行,支持发展村镇银行。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市县区政府、园区要全力以赴推进投融资改革,尽快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公共服务发展基金、住房保障发展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用好各类融资平台、债券市场等工具,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引导推动作用。切实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全面推行社会信用等级制度,在行政审批、资质认证、市场准入、公共资源交易、资金扶持过程中,注重信用信息和信用等级的运用,对守信主体实行政策激励机制,对失信主体实行约束和惩戒机制。通过各方面协调联动,加快“信用海东”建设,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和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发展商贸物流业迎来大好机遇。要全面加快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商贸中心建设,重点加快曹家堡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营和铁路物流港建设,加速集聚物流平台、电子商务、报关通行、保鲜仓储、分拨配送、多式联运等要素,沿着打造综合保税区、内陆自贸区的目标持续努力。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以国际免税商品、生产生活资料、机电汽车配件、建材家具、特色农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要着力引进大型商贸企业,建设中高端商业综合体,将海东消费潜力释放在当地。海吉星国际农产品集配中心对于提升青藏高原国际物流商贸中心规模和品质意义重大,要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推进项目进度,确保本月底前开工建设。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业。老龄化社会正在催生养老产业超常规发展。当下全省健康养老需求旺盛,但是有效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要积极把握人口老龄化趋势,充分发挥海东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生态宜居优势,不断丰富健康养老服务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承接高海拔地区干部群众居家养老。政府和民政部门要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健康养老产业主体,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健康养老服务,构建多层次、全领域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紧紧抓住海东成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加快三甲医院和健康养老城建设,推动实现医养融合发展,创建海东健康养老品牌,使海东成为全省健康养老基地。

加快发展旅游业。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已开展前期工作,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现在2号航站楼的近4倍,规划的旅客年吞吐量将达到1500万人次,这个项目对海东长远发展意义非凡,相关各方要全面做好配合支持工作。要和省交通厅、机场积极衔接,抓紧启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打造“青藏大客厅”,培育“极地门户、青藏首站”城区功能。加快重要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大交通体系,形成“五纵六横”公路格局,为旅游业提供全要素保障。积极扩大旅游业中高端供给,加快房车制造及旅游全产业链项目进度,及早建成一批房车营地、自驾游营地和徒步游营地。主动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尽快推动市旅游局单列。市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已经注册成立,要尽快运行,发挥融资、投资、建设的主体作用。各县区要切实加强旅游规划,设计精品线路,引进资金人才,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速旅游业提档升级。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出台了《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开启了青海创新发展新征程。从海东发展的现实要求看,科技创新是亟需发展提升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工作。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纲要》和省委《实施方案》,突破发展瓶颈,通过科技创新来培育发展新动力,到“十三五”末,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第一,着力增强科技创新信心。长期以来,海东农业科技创新卓有建树,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等在全省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十二五”以来,海东科技创新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断向全产业领域延伸。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共获得科技奖励10项,认定省、市科技成果74项,申请专利248件,专利授权148件,制定和修定农业标准18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康泰680MN大压机试车成功,这一技术对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双重垄断,实现装备制造高端产品国产化影响深远。青海百能汇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成功锌溴液流储能电池技术,填补了我国在高性能、大容量电池领域的技术空白。青海明阳3D打印技术落地海东,推动了海东石膏资源高端加工、循环利用,将海东技术创新推到了世界前沿。农业科技持续保持强劲态势,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各类农业新技术225项,引进农作物、经济花木、畜禽和水产新品种855个,全膜马铃薯、玉米栽培技术的创新全面推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6%。

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强化。全市财政科技支出逐年增长,市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纳入预算,市级科技项目开始列项并实施。制定实施海东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科技成果登记办法。在全省率先组建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着力开展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夯实。2012年建立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成为中关村在北京市外建立的第一个辐射基地,目前入驻各类创新创业企业125家,集聚资源、人才、企业、资金的效应日益显现。与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26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围绕新兴产业,扶持建立了青海省低品位镍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铸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海省锌溴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中安永泰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互助青稞酒、西部水电、平安高精铝等企业建立了各自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中心。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这几年,我们在亲商环境上狠下功夫,全力筑巢引凤,为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在海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特定生活待遇。贾利民、陆克、陈东立等一批科技界、商界精英到海东发展,能高光伏、百能储能、仁一药业等一批科技型项目落地发展。青藏高原首个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成投运,将辐射电子政务、交通旅游、安防环保等诸多领域,促使民生服务和城市管理向智能化迈进,我们将持续推动建成中国西部最大的大数据基地,2020年达到10000个机架位。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院所深度合作,在农业科技园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和中试基地,农业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这些成果成绩表明,只要我们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一样能够在科技创新上发挥后发优势,走到时代前列。

第二,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发展战略、惠及千家万户。

把服务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作为加强科技供给的优先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我们既要尊重自然规律,更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要围绕落实国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市级主体功能区建设。我市干旱山区面积大,部分地区土壤沙化严重,要深入研究、积极推广造林绿化、草地恢复治理、水源涵养、节水灌溉、农村小微型污水处理、生物防治与保护等基础性生态环保技术,培育好生态环境。要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特点,优化组合技术创新要素,建立科技示范区,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提升保护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战略,各县区要加快建立现代种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入开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等技术研发,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科技服务,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成果转化利用和科技人员培养,整体提升高原现代农牧业科技水平。积极研发推广塑料、农膜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我市“白色污染”。充分利用全市自然资源、地理资源,促进信息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提升基础设施、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中高端和大众化旅游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格局,为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把服务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作为加强科技供给的主要阵地。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都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步伐,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着力推进清洁能源示范区建设,借助我市在光伏光热、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方面的技术和产业基础,重点打造太阳能发电验证试验基地、集中式和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创新基地、加强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光伏组件、新型储热储能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在光热发电、光电转化率、储能电池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要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立新材料产业创新研究机构,以铝镁铜和镍基合金精深加工为主导,攻克关键技术,构建具有海东特色的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青海行动方案》,加强制造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水平,研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建立适应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和商业模式,培育壮大新型制造业。对水泥、铁合金、碳化硅等传统产业继续深度实施节能绿色智能化改造,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让工业园区成为创新引领发展的主阵地。实施各类产业园区创新提升计划,发挥园区在科技创新中的“特区”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

把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作为加强科技供给的重要方向。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积极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加快实施“互联网+”战略,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医疗、社保、旅游、体育、文化、扶贫等民生事业信息化,使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加公平、高效、便捷的社会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加强普惠和公共医疗卫生科技供给,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市三甲医院从建设一开始就要立足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将来开展双向远程会诊治疗和远程培训学习提供技术支撑。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新建学校要着力推动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积极推动远程教育技术,努力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市高职学院和市立中学要率先走在前列。要扎实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市级规划纲要,依托正在建设的三甲医院,深入开展高原病、高原预缺氧、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医学研究,加强医学技术集成示范,提升重大疫情、重大疾病、新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还要就群众普遍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深入研究安全控制、检查技术,加快建立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和药品。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已是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要从城市体系和建筑节能入手,研究利用太阳能技术,改进储能转化技术,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提升城市绿色品质,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生活、住房环境条件。

第三,着力优化创新体制和平台。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科技领域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解开束缚创新的绳索,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蕴藏的巨大潜能。

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抓紧时间研究制定我市贯彻《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行政决策和科技咨询相互配合的科技决策机制,从源头上加强科技规划、创新政策和改革举措、重大科技专项的统筹协调,把好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益。在这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当中,市科技局并入了市工信委。机构的撤并绝不意味着职能的弱化,市工信委要切实履责尽职,制定好我市科技事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担负起推动全市科技事业发展的重任。下一步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优化,和省上积极沟通协调,推动科技局单列。市科学技术协会也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机构,要围绕职责职能,发挥独特优势,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团结和聚集科技人才,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力实施好省上的科技型、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努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切实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推动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未来三年,我们要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每年完成技术创新投入10亿元以上,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1%。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产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创新集群和科技平台,推动产业研发与技术创新,加快支柱产业向科技型、效益型转变。力争建立新能源汽车配件组件研发中心、高原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新型建材研发中心、石膏产业研发中心、镁基合金新材料研发中心,在重点领域努力推动设立国家级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

要大力引进培育高端创新人才。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用最大的诚意、最好的政策,为更多优秀人才、更多高端项目进入海东提供优质服务。要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集聚政策,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全方位、多领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月底,我们组织代表团到北京的高等学府、中关村、大型企业学习交流、引智引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关村管委会就与海东合作共建提出了新的理念思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海东工业园区已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出了院地合作新模式。通过这次走访北大、清华、中国农大等知名院校,我们深刻感受到,高校、科研院所对科研成果转化有很大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在争取高校院所合作的同时,高校院所也在挑选合作的城市,寻找实现自身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这是我们应当把握好的机遇,不求所有所在,但求所用,这是完全能做到的。要深入研究人才创新创业的“抱团”规律,把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作为重点,专门进行政策设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进一步放大“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催生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重视对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培训,搭建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还要深入研究社会事业人才培育工作,特别是在教育、医疗方面,积极利用已经建立的各种跨区域合作关系,引进中高端人才团队,促进教育、医疗水平跨越发展进程。设立市级科技创新奖,调动科技型人才、团队、机构、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和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要认真落实我市人才“黄金谷地”建设计划,构建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保障机制,积极推荐我市人才进入省级高端科技人才“千人计划”,年底表彰奖励一批特殊人才。海东科技园要依托“柳湾咖啡馆”,逐步打造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塑造海东的科技形象,增强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三、大力推进脱贫攻坚

从去年9月初市委一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算起,精准扶贫攻坚开展整整一年了。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四个方面的事情需要强调。

第一,要整体有序推进。全市精准识别贫困村共有634个,我们的脱贫目标安排是2016年退出160个,2017年退出216个,循化、平安两县区实现整体脱贫;2018年退出183个,互助县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退出75个,民和、乐都、化隆三县区实现整体脱贫。必须看到,按照这个目标任务,按年度计划安排项目和资金,当年才启动实施,越往后时间会越紧张、任务会越繁重,实现脱贫目标的难度会极大增加。因此,市、县区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对全部贫困村脱贫要提前谋划、统筹安排、一鼓作气、整体推进。要积极向省扶贫部门汇报沟通,争取项目、资金至少提前一年下达。如果无法提前下达,各县区要采取政府扶贫项目贷款和贫困户贷款、政府贴息或兜底的办法,先行实施,确保精准扶贫整体、有序、协调推进。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时间意识,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握时间节点,倒排时间表,目标倒逼任务、时间倒逼进度、责任倒逼落实,全力以赴推动目标任务完成。需要强调,一定要落实好贫困户退出机制,省上印发了脱贫标准办法,我们要研究制定具体细则,确保贫困户保质保量脱贫、贫困村保质保量退出。10月份 ,市、县区、乡镇都要按照省、市脱贫考核办法,组织扶贫专项考核,各级要抓紧研究出台考核工作方案。各县区要对照考核办法做好查缺补漏、巩固提升的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对没有完成任务的,要严肃追责问责,既要防止赖到最后才摘帽的“拖沓症”,又要防止出现“数字脱贫”。

第二,要紧盯解决问题。当前,各县区工作中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对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比如易地搬迁工作中,省上政策要求群众自主建房,有的地方理解为群众自己建房,担心质量无法保证。实际上,自主建房是让群众充分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而施工还是要交给专业队伍。这方面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村建立了很好的机制,村民通过“五个自主”的方式进行安置地选址和土地置换,规划设计、建设标准、施工单位、材料选择等每个环节都让群众参与认可,在搬迁户中推选代表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工程质量,既保证了质量、进度,群众也十分满意,希望其他县区认真学习借鉴。县区、乡镇党委、政府要做好跟踪服务,切不可大撒手不管。再比如,国家7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信贷尽职免责制度,根据贫困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对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贫困地区不良贷款容忍度。国家有这样的政策支持,但有的地方还出现基层信贷机构不敢放贷、不愿放贷的现象。市、县区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打通金融在扶贫助困中的“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二是资金管理不善的问题。全市634个贫困村都下达了互助资金,现在“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还未解决,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资金滞留严重,出现一边资金闲置、一边无钱可用的现象。市、县区政府要抓紧时间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加强人员培训和资金管理,引进专业管理团队,切实让资金池活起来、运转起来。同时,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县级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县级财政部门要对项目资金进行日常监管,市级财政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市、县区审计部门要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影响项目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度缺陷、管理漏洞提出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和优化管理的建议。要建立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深度参与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工作机制,严把项目资金关口,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三是大数据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有的县区,大数据平台虽然运转起来了,但功能运用不够,仅限于数据统计上,未能实现精准指导、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的功能。要以互助、民和大数据平台为样板,进一步优化系统功能,加强扶贫部门和管理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管理、服务、督查、评估等功能。四是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部分群众对脱贫攻坚党委政府“扶”的责任和贫困户主体“脱”的能动性认识模糊,依赖思想严重,仍然习惯于“等靠要”,主动脱贫的意识不强。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要切实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引导,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第三,要研究用好政策。最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县为主体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对纳入统筹使用范围的财政涉农资金切块下达到县,项目、资金审批权限完全下放到县。这样,各县区获得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成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实施主体。这个政策是财政体制机制的一次重大改革,破除了长期困扰资金使用管理的枷锁。各县区要大胆创新、主动作为,结合实际尽快研究编制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方案,依据脱贫攻坚规划,突出扶贫成效,科学安排使用。根据《实施意见》精神,中央、省级、市级、县区级安排的各类涉农资金,发达省区援青涉农资金,政府性融资平台取得的涉农贷款,一并纳入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我们要用足用好政策,彻底解决长期以来资金使用“碎片化”等问题,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口子放水”的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机制,改变涉农资金“撒胡椒面”和“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状况,切实增强资金在扶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第四,要突出示范引领。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区围绕“八个一批”行动计划,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乐都区实施了以园区产业及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园区产业扶贫工程,平安区实施了以新型城镇化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小城镇扶贫工程,互助县实施了以提升贫困群众综合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易地搬迁工程,民和县实施了以金融平台为主、财政资金和农口整合资金为辅的金融扶贫工程,化隆县实施了以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和返乡创业带动的“双驱动”转移就业扶贫工程,循化县实施了以发展小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微型企业扶贫工程。一些乡镇、村的做法也非常有典型意义,比如互助塘川蔬菜基地建成运行光伏电站,项目受益户达到1000多户;乐都中坝乡何家山村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饲草种植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基地,扶持带动农户500多户。这些好的做法,值得相互学习借鉴,宣传、扶贫部门要总结提炼、宣传推广。今年,我们确定重点打造57个具有县域特色的精准脱贫示范村、23个示范乡镇,既然是示范,就必须在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脱贫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在政策落实、产业培育上有更强的举措,以示范村、示范乡镇带动整体脱贫。

同志们,以上所讲的三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请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研究,抓好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