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研究
 
推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的几点思考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6/10/27 11:30:52    

  自20099月开始,海东市乐都区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以孕产妇及婴幼儿营养改善和幼儿学前教育为主的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试点工作。在中央和省、市的组织领导和关心支持下,通过实施儿童早期发展项目,持续发放营养包,开展幼儿巡回施教,基本实现了新生儿出生健康、婴幼儿营养正常、学前教育全区覆盖的目标。为进一步推进海东市乐都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各项工作,创新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干预模式,全面提升儿童早期健康发展水平,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深入分析全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工作现状和总结一些工作成效、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探索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发展路径及推进措施。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幼儿园150所,在园幼儿7477名,幼儿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按地域和办学性质分:山村幼儿园123所,在园幼儿2858名;河谷地区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1213名;城区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3406名。全区现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453个,共有妇女14.01万人,其中育龄妇女50396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4%,孕产妇死亡率为40.310万人;5岁以下儿童营养监测率为96.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4.9‰。

  二、主要成效

  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的实施,使我区儿童系统管理、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儿童系统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9.8%以上,婴幼儿常规性健康检查得到了有效保障。通过食用营养包,婴幼儿在智力发育、睡眠、体重、身高、血色素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率大幅降低,由项目实施前的10.93%降到7.1% 24-36月龄儿童身高平均高出同龄未干预组儿童1.8厘米;婴幼儿低体重率由项目实施前的6.76%降到5% ;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率由项目实施前的7.31%降到1.05%;婴幼儿贫血率由项目实施前的46.93%降到28.8%,婴幼儿贫血率在干预12个月之后降到41%,补充后18-24月龄儿童比干预前同龄儿童相比贫血率下降17.5%;孕妇贫血率由项目实施前的22.7%降到13.8%;儿童腹泻、发烧、呼吸道感染等常见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增强了儿童机体免疫力。

  早教项目和“山村幼儿园计划”的实施,着眼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了一批基本满足需要的山村学前教育基地,建设了一支基本胜任并安心山区幼教工作的教师队伍,极大地提高了我区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从2009年的48.2%提高到现在的96.2%2011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国家人口计生委培训交流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等机构合作,以西宁市省直机关幼儿园在园儿童发展水平为标准,在对西宁市和乐都、平安、尖扎三县幼儿评估测试中,我区山村幼儿园幼儿总体发展水平已达到标准水平的84%,语言和认知发展水平分别达到标准水平的94.8%91.3%2014年,乐都区“贫困地区早教模式构建及推广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委托华东师大组织专家教授,从心理、游戏、绘画等方面对我区山村幼儿园运营成效进行了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我区山村幼儿园幼儿的语言和动作发展、社会性发展指标均高于城区幼儿。

乐都区实施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初步探索出一个“低成本、广覆盖、有效益”的改善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状况的“乐都模式”,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已成为一项党政重视、群众拥护、孕产妇婴幼儿受益的民心工程。二是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和婴幼儿辅食喂养的科学合理安排,孕产妇及婴幼儿营养状况明显改善,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低体重、生长迟缓等问题;三绝大多数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趋于健康,与人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展示自我的意识逐步增强,智力得到有效开发,与城市儿童之间智力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短。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隔代看护和托人看护带来的教育缺失问题,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海东市乐都区在实施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尚未健全儿童早期发展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将该项目变成长期的甚至成为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部分山区群众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常年举家外出务工,以致带孩子的家庭不能按时给孩子领取服用营养包;三是农村留守儿童多由家中留守老人照看,组织孩子家长参加健康教育培训十分困难;四是幼儿教师较为缺乏,现有教师主要是临时招聘志愿者,工资待遇低,教师队伍相对不稳定,保教质量不高;五是山村幼儿园办学经费来源渠道狭窄。

四、工作目标及任务

(一)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2020年,区、乡(镇)、村三级项目相关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婴幼儿营养包喂养知识宣教覆盖率达到80%以上;0-36月龄婴幼儿营养包发放率达到85%以上,营养包有效服用率达到75%以上;0-36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在基线调查基础上下降20%,生长发育迟缓率在基线调查基础上下降5%。

(二)早教项目和“山村幼儿园计划”。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山区3-5岁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普及指标力争超过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要求;幼儿教职工达到250名左右,力争实现“每班一教一保”,专任教师专业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到60%以上,园长持证上岗率达到100%95%以上的山村幼儿园达到青海省基本办园标准,市级示范园达到20%以上,区级示范园达到40%以上,乡镇级示范园达到60%以上。

五、推进措施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报告显示,儿童发展投入一方面能在当期减少儿童疾病、营养不良和抚育成本,从而提高贫困家庭的综合福祉;与此同时有助于提高儿童长远的发展能力,改善个人健康、心理和生理表现,提升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减少甚至预防包括青少年犯罪、社会暴力在内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遵循儿童大脑及体格生长发育的规律、心理发育的特点,从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训训练儿童,强化措施,攻坚克难,持续深入地推进儿童早期发展项目。

(一)健全项目实施长效机制提高全社会成年人的健康、教育和生产力水平,最关键、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便是投资于儿童早期发展。我们应继续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以改善全区农村孕产妇和婴幼儿营养状况、全面普及农村学前教育、全力推进妇女儿童健康发展为目标,结合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和学前3年免费教育等多项普惠政策,积极探索创新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工作的新路径,使乐都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长期持续开展,进一步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培训。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儿童服用营养包的健康知识,使群众自愿接受自觉服用营养包,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经常性举办“妈妈学校”培训活动,采取分组讨论、现场演示指导、电视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动员孕妇和产妇们互相交流孕期自我保健、婴幼儿喂养、科学育儿等方面的经验体会,确保孕妇在孕期接受3/年以上的营养知识培训,产妇在产后接受2/年以上的婴幼儿喂养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儿童早期发展综合干预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普及程度,为儿童终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创新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模式。多渠道加强信息管理,切实做好项目各项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和分析工作,做到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进一步探索符合西部贫困地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模式。将全区0-36月龄(原为6-24月龄)婴幼儿全部纳入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实施对象,按标准发放辅食营养补充品(营养包),并对婴幼儿家长开展科学添加辅食的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有效改善婴幼儿健康状况,全面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同时,组织人员定期和不定期下乡督导、入户随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整改,保证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以最大的努力实现消除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扩点增面。根据我区贫困边远山区实际,按照“分地区、分层次、分阶段”的办园原则和“群众有需求、条件能具备、扩大覆盖面、提高普及率”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以村小学为依托,努力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以村级山村幼儿园为基础的办学格局,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和教学设施,大面积开设山村幼儿园,不断扩大覆盖面,实现有10名以上幼儿的行政村山村幼儿园(早教点)全覆盖。

(五)建章立制,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办园机制。按照全区统筹管理、中心学校具体实施、村级小学协同管理的方式,设立区级学前教育中心和乡镇中心学校学前教育工作站,推进学前教育各项工作深入持续开展。制订并实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前教育的布局建设方案,合理布局辖区内学前教育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建立起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建立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学前教育管理和业务指导网络,开展学前教育科研,培养培训幼儿教师,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适龄幼儿登记制度、幼儿园入学通知书填报送达制度、“双线”普及目标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辍学即时报告制,实行幼儿园园籍网络跟踪制,形成常态化的控辍保学机制。二是强化工作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山村幼儿园管理办法》《山村幼儿园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山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规范指导》《幼儿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幼儿(5岁)发展评价指标(试行)》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案,并建立和落实幼儿一日活动规范和管理要求,从规范一日常规管理入手,将常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幼小协同、科学衔接”的教研活动,积极消除“提前准备、片面学习”的危害,阻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开展“示范幼儿园”创建活动,建设一批在幼儿园管理、保教活动、环境创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特色的山村幼儿园,带动全区山村幼儿园健康优质发展。

(六)统筹兼顾,突出过程,提升素质。一是严把幼师招聘质量关。争取解决落实满足基本需求的幼儿教师编制,探索灵活多样的聘用机制,建立”总量满足需要、骨干教师相对稳定、补充和退出机动灵活”的用人机制,有计划地逐年录用一批师范院校幼师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地招聘当地具有一定学历、能够胜任学前教育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断提高幼师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强化幼师过程性培训。按照“分层培训、课题培训、专项培训”原则,以区示范幼儿园优秀教师为培训骨干力量,坚持对山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每月2次的通识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大面积提高教师保教水平,培养一批能够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和带头人。三是保障幼师工资和生活待遇。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在国家和省上每年拨付“巡回支教点”人员补助资金1500/人的基础上,区财政再自筹安排一部分资金,使山村幼儿园教师月工资达到1800元的标准,同时缴纳“四金”、发放烤火费,建立固定增资机制,将考评结果与提高待遇挂钩,提高山村幼儿园教师的生活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夯实促进儿童早期发展良性循环的教育主阵地。

  (七)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提升效能。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实施“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利机遇,逐步实现山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食宿服务保障、办学条件达标”的目标。通过财政支持、项目争取、社会捐资等渠道,进一步完善山村幼儿园教学、生活设施,建成适合保教活动的教室、活动室以及厕所等园舍,有条件的建成寝室、食堂,为幼儿提供食宿保障。有计划地逐步配齐配全保教设备,配备基本满足需要的教具、中小型玩具及桌面玩具,并要求教师在家长的配合下,自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玩具。同时,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做到区财政投入逐年增长,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要保障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保证示范性幼儿园的建设和师资培训等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全区幼儿早期发展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周永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