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研究
 
关于乐都区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发展的路径选择
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政府:http://www.jyschl.com    来源:    创建时间:2016/5/18 15:33:26    

 

  []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中等收入人群规模不断扩大,广大群众对旅游休闲、生态环保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城市发展越来越追求宜居品质,旅游发展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旅游业发展将成为今后乐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尤其是国家、省、市对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海东市被列为全国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发展旅游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东部城市群的重要内容,乐都应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踊跃呼应和充分融入全省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格局。近期,乐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永善围绕乐都旅游业转型发展专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乐都区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供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参阅。


关于乐都区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乐都区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省”、“文化旅游活区”的发展战略,以提升景区规格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城市文化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加大设施建设,强化旅游宣传,规范服务质量,扩大客源市场,全力推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展现状

乐都区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将旅游业发展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全区上下凝心聚力、积极作为,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成为全区重点旅游产品,揭开了谋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发展序幕,旅游工作进入了爬坡起步阶段,为“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一是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 8.85 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7.3倍,旅游业综合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为全区经济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兰新高铁建成通车,扎碾公路、乐化高速公路、民小公路开工建设,出入乐都的大交通更为便捷,景区通达能力和道路质量逐步提高。瞿昙寺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景区环境整治、凯博大酒店、瞿昙滑雪场、凤凰山公园、九通休闲农业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主要景区的通讯、供水、供电、绿化、美化等基础条件明显提升,旅游标识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具备一定接待规模的宾馆饭店达17家,床位1440张。A级景区达11处,星级宾馆和旅行社达12家,在重点景区和主要公路沿线建成厕所7座,综合接待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以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核心品牌逐步形成,特别是乡村旅游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四是旅游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商贸、餐饮、住宿、运输、旅游商品加工等行业快速发展,全区直接从事旅游生产与服务的人数达到2500多人。特别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全区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型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7家,农家乐达到157家。2015年,全区乡村旅游收入2.1 亿元,近800户农户从中受益。五是旅游市场营销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河湟古都·魅力乐都”主体形象,全力打造生态观光游、民俗体验游、文化探秘游、高原体育游、乡村休闲游等主导品牌,不断优化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旅游市场得到巩固和开拓,宣传范围不断扩展,极大地提高了乐都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六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依托瞿昙寺、柳湾彩陶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强力打造瞿昙寺文化旅游产业、柳湾彩陶文化旅游产业、河湟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观光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河湟民间射箭文化旅游产业、书法文化旅游产业六大文化旅游工程,加快推进瞿昙寺文化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开创了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二、存在问题

尽管乐都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业发展地理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从实地调研来看,旅游业发展任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乐都区旅游业发展从纵向比较,旅游产值在“十二五”期间以两位数的增速迅速发展,高于其他指标的增速。但从横向比较,旅游业增加值规模小,2015年只占全区GDP的3.8%,旅游业总收入只占全市的12%。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低,旅游企业小而散,竞争优势不强,缺乏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旅游业发展不均衡。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看,乐都区高庙、碾伯、洪水三镇发展势头强劲,其他旅游重点乡镇发展较为缓慢。从生态旅游发展看,乐都药草台风景名胜区、下北山森林公园占据主导地位,而央宗林场、冰沟、水峡等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游客相对较少。三是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主导性产品以传统观光为主,娱乐、休闲、度假、购物等旅游环节未能有效地统一、整合。餐饮业占比较大,量大、面广、质低,缺乏有特色和文化品味的产品,导致餐饮业竞争力不强;景区游览、旅游商品、娱乐休闲、健康养生等占比较小,其中旅游商品以工艺品、食品、土特产居多,品位高、收藏价值大的品种较少,旅游商品适应性欠佳, 在游客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偏低。因而,旅游产业结构供给侧相对失衡,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四是旅游业投入不足。虽然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但旅游业发展资金需求量大,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重点旅游景区(点)至交通干线旅游公路等级较低,可进入性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需求;部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相对低下;旅游项目投入开发机制不够成熟,金融单位对旅游项目贷款顾虑较多;加之招商引资力度不大,没有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民间资本对旅游开发的参与率仍然较低。五是旅游业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景区道路等级、路网密度较低,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路网;停车场、厕所等基础配套设施不能满足需求,自驾车营地数量少、规模小、功能不足,交通、住宿矛盾较为突出。度假宾馆饭店、旅游购物、游客服务、旅游标识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六是体制机制不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太完善,从业人员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尚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联动执法和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瞿昙寺、柳湾等重点景区管理权限不明确,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影响着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和精品的打造。

三、思路对策

当前,乐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既要坚持强化投资,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又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旅游业应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转型发展时期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做出重大贡献。今后,乐都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省、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紧紧围绕青海省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和海东市“一圈三廊道四板块”旅游布局,按照 “一心一廊两翼”的空间发展布局,引入“旅游+”发展理念,围绕新型城镇化、设施农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精准扶贫、信息产业等六方面做文章。推进旅游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努力将乐都区打造成为海东市旅游集散中心、省级旅游度假区。

(一)强化规划指导,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是科学布局。按照“高起点规划、整体性开发、特色化发展”的要求,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坚持多规合一,把旅游产业规划与城镇、生态、扶贫、交通、土地、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规划有机统一起来,实行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开发、一体化经营。加强对各功能区旅游规划和后序建设规划的指导,高水平、高标准做好重点功能区和重点景区规划编制。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尤其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居布点规划等全区性规划时,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留足发展空间,切实提高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二是突出特色。乐都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特色鲜明。编制和修订规划时,应对这些资源进行认真梳理,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评估,确定开发的重点和步骤,充分发挥乐都区旅游产业特色,并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三是遵循规律。制定规划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更加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自主性和体验性,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决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突出项目带动,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根据发展旅游业的需求,积极衔接沟通,加快推进京藏高速公路乐都区雨润、柳湾互通道路等项目实施进度,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合理规划景观视线,加大辖区主干道沿线村镇、居民区环境整治力度,解决主要交通干线通景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高标准建设城区和南北山环形景观大道,进一步完善全区旅游主干线路网体系。二是实施旅游配套服务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和重点城镇、旅游景区给排水、综合管网、电力通信、污水、垃圾处理、安全、消防工程和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交通地图、旅游景区指示牌等旅游引导服务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景区公路的旅游引导标识和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全局性、基础性的设施建设,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星级饭店,加快推进凯博大酒店、三阳华府大酒店、乡村度假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承接能力。加强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酒店等旅游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实施景区景点、旅游服务行业和重点场所的统一服务标准,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三是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旅游+ ”促进旅游业创新跨越发展,构建集全区旅游信息发布、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培育一批线上线下互动的旅游服务创新企业,提供在线资讯、在线预订、在线支付等服务,进一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景区区域无线移动和有线网络覆盖水平。

(三)加强景区景点建设,打造优势品牌。充分利用和放大特色资源优势,重点围绕历史文化游、自然山水游、乡村风情游、休闲农业游四大业态,依托培育“六大文化产业”,大力创新旅游优势产品。一是注重精品,提档转型升级。注重村庄、僧舍、店面门牌及新建屋舍与瞿昙寺建筑风格相匹配,营造“蓝砖蓝瓦、古朴典雅”的历史文化氛围,应将绿化工作与环境卫生整治紧密结合,加大景区风貌改造力度,力争使瞿昙寺成为“神圣神奇神秘、悠闲幽静优雅”的旅游胜地。以质量和安全为底线,加快推进瞿昙寺景区建设,基本完善瞿昙寺旅游体系,有效开发药草台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使其成为瞿昙寺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瞿昙寺景区建设成为海东一流的历史文化精品景区。启动柳湾村原始社会生活区考古发掘工作,柳湾彩陶国家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完善柳湾彩陶国家遗址公园旅游体系。二是依托资源,突出特色优势。依托瞿昙寺、柳湾景区品牌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南凉遗址公园、河湟碑林、武当山等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凭借湟水、湿地公园、山地森林公园、凤凰山公园、国有林场等生态资源,建设游步道和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生态观光、康体疗养、体育运动等专项休闲度假旅游,着重抓好央宗寺、药草台养生旅游度假区、仓家峡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三是注重内涵,拓宽发展空间。围绕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海东市游客集散中心、文化旅游城市等目标,加快项目具体策划和概念设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成一个建一个。全力以赴推进七里店民俗文化村、央宗寺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药草台养生度假区建设,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和内涵,把乐都打造成集康体养身、商务会议、文化体验、风情人居、市民休闲、时尚运动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

(四)发挥综合效应,有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金名片效应,树立大旅游产业概念,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产业综合带动效应,促进旅游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把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进行培育扶持,加快全区重点乡镇片区乡村旅游聚集区建设,实现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提质增效目标。以“农家乐”集中发展和提档升级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增长、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实施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工作,重点抓好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智慧旅游等建设,使示范村面貌明显改善,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基本完善。二是积极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继续推进以瞿昙国际滑雪场为主的冬季旅游发展,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丰富多彩、游客停留时间长的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冰雪欢乐体验、冬季摄影采风、乡村农家体验等旅游项目。规划建设药草台高原体育运动中心,积极开发山地自行车、户外徒步、攀岩、登山、探险等体育旅游产品,使之成为全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推进演艺产业发展。结合我区地域和民族特色,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支持手工艺品制售和“非遗”项目进景区建设。鼓励藏族锅庄、秦腔、高跷、亭子、皮影戏等民族、民间、民俗文艺团体与旅游集散地、重点景区的合作,推进文化进景区工作,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不断提升游客人均消费水平。

(五)创新市场营销手段,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产品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运用现代宣传媒体技术和现代营销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推广和产品营销,增强旅游市场开拓能力。围绕“河湟古都·魅力乐都”这一总体形象品牌,着力宣传推广具有区域特色的系列旅游品牌,特别要打响“中国书法之乡”、“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南凉古都”、“彩陶王国”等品牌,提升全区旅游的知名度。加强整体营销,把乐都的主要旅游景点串联成一个整体进行宣传推介,精心策划旅游线路。加强现有景区与区内外旅行社的合作推广营销,开发独具特色的一日游、二日游等旅游产品。二是创新推介方式。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品牌形象宣传与产品线路推介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充分利用第十五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乐都赛段绕城赛、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国际高原攀岩精英赛和南山射箭、北山赛马、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等文化体育活动平台,主动邀请有实力的旅行社和媒体来乐都区考察踩线、采访报道,并邀请名人和高端机构来乐都区举办有影响力的专题活动。要求文化旅游体育部门策划制作一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促销资料,充分利用各类外出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宣传推介。积极举办首届梨花艺术节、大樱桃采摘、首届丝绸之路(青海)花儿会艺术节­­瞿昙寺花儿会、中华水塔之行登山大赛等为主要内容的乐都区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带动全区人民广泛参与,形成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扩大活动举办影响力,为进一步对外宣传乐都、提升乐都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拓展客源市场覆盖面。开展乐都旅游营销工程,创新宣传手段,利用知名搜索引擎、网站及微信平台、手机客户端,开展网络营销,强化旅游推介和营销作用。巩固西宁等主要客源市场,拓展到东面兰州、西安、成都等地客源市场。规划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省、市、县(区)的的旅游合作,在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要素之间建立联盟,提高旅游产业的交融度和整体发展水平。

(六)健全完善工作格局,确保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政府推动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乐都区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通过进一步强化举措,确实形成全社会齐抓旅游、大抓旅游、共抓旅游的工作氛围,共同推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把发展旅游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进行部署,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旅游工作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旅游业发展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二是强化体制保障。深入推行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成立瞿昙寺景区管理机构,理顺景区管理体制,强化对景区的管理、开发和保护。大胆探索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投标或协议的方式,应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给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经营。建立完善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全面融入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黄河流域旅游城市联盟,加强与环夏都西宁旅游圈的合作,巩固深化“风情海东”旅游合作机制。三是强化投入保障。加大资金投入,用于重点景区开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探索成立区旅游投资公司,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对预期效益好,但建设周期长、持续投资大的项目,可采取区旅游投资公司先行投资,后经营外包的方式进行加快运作。金融部门应将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加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努力提升金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在以旅游景区景点特许权、营运权质押担保融资上实现新突破。推行政府先行主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投资、建设和运营,推进瞿昙寺文化旅游景区、柳湾景区、仓家峡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民营企业根据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有序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酒店、发展旅游房产、建设大型游乐园。四是强化人才保障。积极探索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各相关部门要把旅游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人才引进列入全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完善旅游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形成岗位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为全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积极发挥团队力量和人才优势,为乐都旅游把脉问诊,为全力推动旅游业改革、增强全区旅游发展活力夯实基础。